一、课程编号
二、课程类别: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课程
三、编写说明
1、本考核大纲参考袁行霈主编的教材《中国文学史》进行编写。
2、本大纲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考试。
四、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
第一编 先秦文学
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
1、识记:(1)文学起源与先秦文学界限;(2)先秦文学特点;(3)礼乐文化;(4)诸子百家。
2、理解:(1)先秦文学特点;(2)礼乐文化、诸子百家与先秦文学。
3、运用:阅读中国哲学史、中国文化史、中国思想史相关内容,了解先秦社会与文化。
第二章 中国古代神话
1、识记:(1)神话;(2)文化人类学研究;(3)中国神话特点;(4)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。
2、理解:(1)中国神话特点;(2)中国神话的价值和意义。
3、运用: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罗马神话差异及成因。
第三章 诗 经
1、识记:(1)诗经;(2)三家诗、四家诗;(3)“诗六义”;(4)采诗、献诗、删诗;(5)重章。
2、理解:(1)诗经成书过程与流传;(2)《诗经》类别及主要题材内容;(3)诗经艺术成就及影响。
3、运用:赏析《诗经》主要题材诗歌。
第四章 叙事散文(历史散文)
1、识记:(1)易经;(2)尚书;(3)春秋;(4)春秋三传;(5)春秋笔法;(6)编年体、国别体。
2、理解:(1)先秦叙事散文渊源及发展进程;(2)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体例、内容和艺术特色。
3、运用:(1)浏览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选本 ;(2)掌握鉴赏叙事散文主要思路和方法。
第五章 诸子散文(说理散文)
1、识记:(1)诸子百家;(2)孔子、孟子;(3)庄子;(4)荀子、韩非子;(5)宫体诗。
2、理解:(1)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进程;(2)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庄子》文学价值。
3、运用:儒家、道家、法家基本思想及其深远影响。
第二章 楚 辞
1、识记:(1)楚辞;(2)楚国文化;(3)离骚;(4)九歌;(5)九章。
2、理解:(1)楚辞特色与楚国文化;(2)《离骚》内容及艺术特色;(3)屈原楚辞成就及影响。
3、运用:(1)楚国历史及文化特色 ;(2)借助工具书翻译《离骚》《九歌》。
第二编 秦汉文学史
第一章 秦汉文学概述
1、识记:(1)秦汉文学界限及分期;(2)经学、汉学;(3)秦汉文学特点。
2、理解:(1)秦汉文学发展历程;(2)汉代经学与文学关系。
3、运用:(1)宏观描述隋唐五代文学发展;(2)文学史融通意识。
第二章 秦汉说理散文
1、识记:(1)《吕氏春秋》;(2)《过秦论》;(3)《论衡》。
2、理解:(1)秦汉说理散文发展及演化过程;(2)秦汉说理散文发展趋势。
3、运用:(1)赏析《谏逐客书》《过秦论》;(2)比较西汉东汉说理散文。
第三章 汉代叙事散文
1、识记:(1)司马迁;(2)《史记》;(3)《汉书》;(4)纪传体;(5)断代史;(6)史传文学。
2、理解:(1)两汉史传文学发展;(2)司马迁坎坷人生与《史记》;(3)《史记》内容和艺术成就。
3、运用:(1)赏析《史记》经典篇目 ;(2)分析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异同。
第四章 汉代辞赋
1、识记:(1)汉赋;(2)骚体赋;(3)诗体赋;(4)抒情小赋。
2、理解:(1)汉赋渊源及演变进程;(2)汉赋类别及散体大赋特征。
3、运用:赏析《七发》《子虚上林赋》。
第五章 汉代乐府民歌
1、识记:(1)乐府;(2)《乐府诗集》;(3)《孔雀东南飞》;(4)“感于哀乐,缘事而发”。
2、理解:(1)“乐府”概念的演变与乐府诗;(2)汉乐府题材内容及艺术特征;(3)汉乐府民歌的经典地位及影响。
3、运用:(1)赏析汉乐府民歌 ;(2)汉乐府叙事性。
第六章 汉代文人诗
1、识记:(1)五言诗;(2)班固《咏史》;(3)古诗;(4)秦嘉《赠妇诗》;(5)古诗十九首;(6)游子思妇。
2、理解:(1)五言诗的渊源及汉代发展;(2)《古诗十九首》的内容和艺术;(3)《古诗十九首》的文学影响。
3、运用:赏析《古诗十九首》。
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
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
1、识记:(1)魏晋南北朝文学界限;(2)魏晋南北朝文学分期;(3)玄学;(4)魏晋南北朝文学代表作家作品。
2、理解:(1)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进程;(2)文学自觉特点和主要表现。
3、运用:(1)“文学自觉”由来、表现及意义;(2)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阶段描述。
第二章 建安、正始文学
1、识记:(1)建安、正始文学界限;(2)建安风骨;(3)建安七子;(4)竹林七贤;(5)咏怀诗。
2、理解:(1)建安、正始文学发展过程及特色;(2)曹植、阮籍、嵇康文学风格及文学贡献。
3、运用:赏析曹植、阮籍、嵇康诗文。
第三章 西晋文学
1、 识记:(1)西晋文学界限;(2)“二十四友”;(3)“三张二陆两潘一左”;(4)“太康之英”;(5)咏史诗。
2、 理解:(1)西晋文学发展过程;(2)西晋文学特色;(3)左思诗歌特色和文学史贡献。
3、 运用:(1)分析繁缛文风主要表现 ;(2)西晋社会与文学关系。
第四章 东晋文学
1、识记:(1)玄言诗;(2)游仙诗;(3)田园诗;(4)五柳先生、靖节先生;(5)陶集版本。
2、理解:(1)陶渊明个性、人格与文学创作;(2)田园诗的渊源和诞生;(3)陶渊明诗歌风格。
3、运用:陶渊明诗歌鉴赏。
第五章 南北朝文学
1、识记:(1)南北朝文学界限及分期;(2)山水诗;(3)“元嘉之雄”;(4)永明体;(5)宫体诗。
2、理解:(1)南朝文学特色及文学史评价;(2)山水诗渊源及诞生;(3)谢灵运诗歌风格及文学史贡献。
3、运用:(1)综合评价南朝文学 ;(2)分析南北朝文学差异及其原因。
第六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
1、识记:(1)乐府;(2)《乐府诗集》;(3)双关;(4)西洲曲。
2、理解:(1)南北朝乐府民歌与南北朝社会文化;(2)南北朝乐府民歌风格;(3)南北朝乐府民歌与文人文学。
3、运用:赏析《西洲曲》《木兰辞》。
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赋与文
1、识记:(1)骈文;(2)咏物赋;(3)骈赋;(4)《水经注》《洛阳伽蓝记》《颜氏家训》。
2、理解:(1)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及特色;(2)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发展及特色;(3)北朝散文的文学价值。
3、运用:阅读分析《洛神赋》《登楼赋》《芜城赋》《哀江南赋》《登大雷岸与妹书》《与朱元思书》《北山移文》《与陈伯之书》。
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
1、识记:(1)“小说”;(2)志怪、志人;(3)世说新语。
2、理解:(1)“小说”及其演变;(2)魏晋南北朝小说特征及其文学史价值;(3)《世说新语》多重价值。
3、运用:阅读《世说新语》、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。
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史
第一章 隋唐五代文学概说
1、识记:(1)隋唐五代文学界限及分期;(2)初唐、盛唐、中唐、晚唐。
2、理解:(1)唐代文学繁荣的多种因素;(2)唐诗巨大成就。
3、运用:(1)宏观描述隋唐五代文学发展;(2)文学史融通意识。
第二章 隋及初唐诗歌
1、识记:(1)隋及初唐诗歌界限及特点;(2)上官体;(3)初唐四杰;(4)“回忌声病,约句准篇”;(5)四声律、平仄律、粘对规则。
2、理解:(1)初唐诗歌继承革新过程;(2)初唐四杰、沈宋、陈子昂的文学追求及贡献。
3、运用:(1)初唐诗歌评价 ;(2)赏析初唐四杰、陈子昂诗歌。
第三章 盛唐田园山水诗
1、 识记:(1)盛唐气象;(2)盛唐田园山水诗派;(3)王维、孟浩然;(4)诗佛。
2、理解:(1)盛唐诗歌鼎盛及其发展面貌;(2)孟浩然诗歌风格及其文学贡献;(3)王维诗歌风格及其文学贡献。
3、运用:(1)概述盛唐诗歌繁荣状况 ;(2)赏析王维、孟浩然诗歌。
第四章 盛唐边塞诗
1、识记:(1)盛唐边塞诗派;(2)高适、岑参。
2、理解:(1)边塞诗渊源与盛唐边塞诗繁荣及特色;(2)高适、岑参、王昌龄边塞诗歌风格。
3、运用:(1)分析盛唐边塞诗繁荣原因 ;(2)高适、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。
第五章 李白 杜甫
1、识记:(1)诗仙;(2)诗圣;(3)诗史;(4)乐府歌行体;(5)七律;(6)李白、杜甫诗集版本。
2、理解:(1)李白、杜甫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;(2)李白诗歌题材及艺术个性;(3)杜甫诗歌题材及艺术风格。
3、运用:(1)赏析李白、杜甫诗歌 ;(2)李白、杜甫诗歌比较。
第六章 中唐诗歌
1、识记:(1)中唐诗歌界限及分期;(2)大历十才子;(3)韩孟诗派(怪奇 诗派);(4)元白诗派(讽谕通俗诗派);(5)新乐府;(6)闲适诗。
2、理解:(1)中唐诗歌发展面貌及特点;(2)韩孟诗派风格特色及代表诗人;(3)元白诗派风格特色及代表诗人;(4)李贺、刘禹锡、柳宗元诗歌成就。
3、运用:赏析中唐代表作家诗歌。
第七章 晚唐诗歌
1、识记:(1)晚唐诗歌界限及分期;(2)苦吟诗人、艳丽诗人、隐逸诗人、讽谕诗人;(3)无题诗。
2、理解:(1)晚唐诗歌发展及特点;(2)杜牧诗歌成就;(3)李商隐诗歌成就。
3、运用:(1)杜牧、李商隐诗歌赏析;(2)晚唐诗歌特色与社会精神。
第八章 中唐文体文风革新
1、识记:(1)古文运动;(2)永州八记;(3)小品文;(4)“三十六体”。
2、理解:(1)中唐文体文风革新的成因;(2)中唐文体文风革新发展过程;(3)韩柳古文创作成就。
3、运用:(1)概括韩柳古文理论主张;(2)概括中唐文体文风革新的历史贡献;(3)赏析韩愈、柳宗元经典散文。
第九章 唐代小说——传奇
1、识记:(1)传奇;(2)俗讲;(3)变文。
2、理解:(1)唐代传奇的发展历程;(2)唐代传奇特点;(3)爱情题材传奇的艺术成就。
3、运用:(1)概括唐传奇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家作品;(2)分析《李娃传》《莺莺传》《霍小玉传》。
第十章 晚唐五代词
1、识记:(1)词(曲子词、长短句);(2)燕乐、清乐;(3)《云谣集杂曲子》;(4)花间词派;(5)南唐词人。
2、理解:(1)词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;(2)词的文体特征;(3)晚唐五代词的文学贡献。
3、运用:(1)赏析温庭筠、李煜词;(2)分析李煜词的里程碑价值。
第五编 宋代文学
第一章 北宋初期文学
1、识记:(1)白体;(2)西昆体;(3)晚唐体;(4)《西昆酬唱集》;(5)《珠玉词》。
2、理解:(1)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;(2)林逋诗歌的特点。
3、应用:(1)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;(2)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。
第二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
1、识记:(1)诗文革新;(2)六一风神;(3)王荆公体。
2、理解:(1)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;(2)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;(3)欧阳修诗、词、文的艺术特点;(4)梅尧臣、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;(5)王安石诗、文的特点。
3、应用:(1)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与价值;(2)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。
第三章 苏轼的文学成就
1、识记:(1)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;(2)“以诗为词”。
2、理解:(1)苏轼诗歌分期;(2)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;(3)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。
3、应用:(1)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;(2)苏轼的“以诗为词”对词体革新的贡献;(3)苏轼词在题材、风格与技巧方面的开拓。
第四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
1、识记:(1)江西诗派;(2)“山谷体”;(3)点铁成金;(4)后山体;(5)“一祖三宗”;(6)“活法”说。
2、理解:(1)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;(2)陈与义诗分前、后期。
3、应用:(1)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特色;(2)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。
第五章 柳永与北宋词坛
1、识记:(1)以赋为词;(2)“易安体”;(3)朱希真体。
2、理解:(1)柳永词的艺术特点;(2)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;(3)李清照词分前、后期;(4)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;(5)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;(6)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;(7)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。
3、应用:(1)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;(2)柳永对词体的开拓;(3)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;(4)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;(5)周邦彦的“集大成”。
第六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
1、识记:(1)“稼轩体”;(2)辛派词人。
2、理解:张元幹、张孝祥、陈亮、刘过词的特点。
3、应用:(1)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;(2)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。